生存还是毁灭?传统媒体人如何选择创业之路:以徐宁、李冬莉为例
成为,还是不成为: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莎士比亚经典悲剧《哈姆雷特》中的一句台词,也成为如今媒体嘶哑的呐喊。传统媒体日渐衰落,生活空间受到猛烈冲击和挤压。焦虑与大写字母。不!骄傲的媒体人低头走在路上,别忘了抬头仰望天空。必须有第三种选择,例如创业。
越来越多的艺术媒体同行加入到创业大军中,徐宁和李东丽是我敬佩的两位资深媒体人,《艺术云图》和《艺术收藏》分别代表了他们现阶段人生的新方向。也许他们的创业抱负比典型更有意义和共鸣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我们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气。带着初心和拼搏的精神,毫不犹豫地走在路上,哪怕痛苦而快乐。选择一条人少走的路,注定会更加艰难,但人生短暂,筑梦踏实。
嗨艺术 = 嗨 徐宁 = 徐李 Dongli = 李
缺乏专业和高质量的媒体
Hi:在媒体工作多年后,是什么让你转身离开的?
徐:我记得2014年,我离开杂志创业,开始了我的第一个“生活美学产品”,我接受了Hi Art杂志的采访,当时我回答的答案今天还能重复使用:我非常热爱媒体,从毕业之前就一直在做媒体。2002 年大学毕业后,他来到北京,开始从事 IT 记者和产经记者的工作。我在媒体行业工作了 12 年,所以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很简单。我做媒体收获了很多,但是在传统媒体运营模式中长时间后,我会形成惯性思维,比如你是无冕之王,你有特权,你有所谓的优越感......这些想法对我影响最大的是:你是否踩在了这个时代的节拍上?因此,我没有离开媒体,而是结束了传统的媒体运营模式,在文化艺术领域探索出一种带有技术基因的“内容平台模式”。
Lee:我很早就离开了媒体,10 年前。我当记者已经 5 年了。当时,离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,我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台写作、采访的机器,没有了创意,完全变成了一个过程化的工作,比如选题、采访、写作、重新选题、采访、写作等等。我喜欢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。
Hi:您如何看待当前困境中的媒体?
徐:说得委婉一点,最直接的就是媒体的定义变了,你的对手也从另一本杂志变成了所有的互联网公司、机构、品牌、个人媒体。具体到我们这个文化艺术领域,这个领域还没有催生出超级媒体和国内的优质媒体,我们一直在低水平竞争,在大环境下先败下的是最差的。
李:我大学的专业是出版,我还记得我刚开始上学的时候,系主任跟我们说,很有可能你们毕业的时候,纸质出版已经被淘汰了,会有一个数字出版的时代,那是 1997 年,纸质出版直到现在都没有被淘汰, 数字出版尚未成为一个时代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很多重大变化都会发生,出版业是如此,媒体也是如此。事实上,不仅是媒体,所有传统行业都在经历时代的变革。媒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。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经历中国经济腾飞、稳、衰的第一代人,所谓媒体的困境,也是整整一代人的困境。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拐点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。就我个人而言,我不认为媒体会消失,它会更加专业和精英化,但同时也会更加分裂。很难想象媒体会消失,我们从世界得到的声音来自自媒体,当大灾难或事件发生时,没有深入的探索,没有权威的报道,只有各种八卦和猜测。专业化本身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团队来维护。这就像世界上发生大事时,一个巨大的央视往往不得不依赖其他国家专业媒体的图片。说白了,无论是媒体还是其他行业,中国都还在专业化的征程中发展,我们什么都有,只是不够专业。
整合资源是媒体专业人士的强项
Hi: 您为什么选择创业?您是怎么找到这个项目的?
徐: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创业或事业倾向,但我非常痴迷于创新。即使我以前制作报纸和杂志,我也想成为那个有创新精神的人。这是自我驱动的,凡事做也是大势下的自我评判。我经常说,我特别幸运,我不必选择我所做的事情,因为我不会把时间花在我不感兴趣、无法全身心的事情上。
Lee:我是白羊座,天生喜欢工作,我没有任何成名和成家的野心,所以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。那时候,我离开了媒体,因为我遇到了王仪涵,他正在做第一届CIGE艺术博览会,需要帮助我就过去;因为 CIGE,我认识了台湾的老板郭小姐,开始了 5 年的拍卖工作。离开拉韦诺,原本打算带儿子回家,当时老大还不到2岁,打算打个工,没想到一下子就忙起来了。我在七七做了 3 年,在怀二胎时离职了。碰巧我女朋友当时也离开了工作,所以我想一起做点什么。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,让艺术变得有趣,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。我刚好遇到了投资公司策源联创,他们投资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,我们应该是最年轻的一个,还有联合创始人阮丹宁,他很支持我,所以我开始一点一点地做。我没有刻意寻找任何项目或商业模式,在我心中生长的东西更有动力,有更多的发挥空间。那些离职的媒体朋友,似乎都在搞各行各业的事情,没有公式。但基本上是在新媒体和互联网领域。媒体人仍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。
Hi:您认为媒体人创业的优势是什么?
徐:1、视野:尤其是做过大众媒体的人,他们确实比别人看到的东西多,对一些肤浅的东西少了些留恋和纠结;2. 组织一个局:任何曾经做过编辑的人都知道,你不可能写出最好的文章,但你必须找到最好的人来帮你写文章,这与组建团队和建立网络非常相似......当然,也有很多缺点。
李:要快接受新事物,愿意接受变化。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。媒体本身就是资源的聚合器。
除了资金,最重要的是什么
Hi:一句话,“Art Cloud Atlas”/“Art Collection”这个项目是什么,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?
徐:《艺云图》是一家艺术领域的新媒体、新技术公司。我们目前在 2B 和 2C 领域都设计了一条业务扩张路线,现在开始产生价值回报。
李:“艺术让生活更美好,'艺术收藏'让艺术更有趣。盈利模式还是卖产品,但我们的产品在艺术主线更加垂直和多元化,包括展览、艺术项目、艺术教育、衍生产品、微拍卖等。我们尝试使用任何可以将艺术带入我们的家庭、个人生活和爱好的东西。
Hi:资本参与该项目的利弊是什么?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做出权衡?
徐:其实资本的交换是时间和人才,今天的产品和项目竞争归结就是这两点。“艺云图”选择了大型财团资本,他们对“艺云图”的投资策略也偏向于战略价值和长期价值,因此我们的运营团队有很大的空间和支持,并且看好我们的长期发展。
李:我们还没有权衡利弊,因为策源对我们来说是天使投资,更多的是人的能力,所以我们对发展没有任何特殊要求。好处是他们投资了很多公司,可以对公司的发展给出一些建议,因为没有投资回报的压力,而且我们自身的运作也不错,所以目前没有资本和业务运作的冲突。我也感到非常幸运和感谢 Ceyuan 和 Denning 对我们的支持。如果我们引入新的投资,我们还会考虑那些更能体现我们价值的投资,而不仅仅是金融投资,这种权衡应该在一开始就明确。好的资本会给创业加分。
Hi: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质性、具体的问题或困难有哪些?它是如何解决的?
徐: 人才!特别是内容行业的人才!!过去报刊杂志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媒体人,但随着行业的调整,传媒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如以前,行业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;在互联网时代,文化艺术行业需要大量的内容人才(不仅仅是传统的记者和编辑),因此我们也欢迎年轻朋友加入云图,一起做点新的事情。
Lee:我个人的弱点是我不喜欢管理。我自己工作的时候,是自我管理的,工作了十几年,但我不知道我的劳动合同是什么样子的,我也不关心公司的好处和规章制度。这些对于只关注工作结果的人来说真的意义不大。但今天,作为一名创业者,当我不仅要对自己负责,还要对公司、投资人和同事负责时,管理就成了我必须跨越的障碍。解决的办法就是面对它,从最基本的管理开始,让自己面对。难点还在于,要从心底面对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,并不容易。
在路上,稳步筑梦
Hi:你觉得它在哪里,你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中扮演什么角色?
徐:《艺术云图》的本质是提供艺术领域的信息服务,特别是内容和数据层面的信息服务,这是文化艺术消费的基础,是公众与艺术之间最直接、低成本的联系,我们看好中国人对文化艺术消费的巨大需求, 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。
李:我们把自己定位为艺术的普及者,目标也是热爱生活,对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有要求的普通人,而不是专业的收藏家。我们与客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玩伴。不管有多好玩,艺术是可以玩的,艺术也很好玩。
Hi:到目前为止,“Art Cloud Atlas” / “Art Collection” 处于项目的哪个阶段,如何判断预期的目标是否达成?
徐:在业务运营方面,我们确实每半年制定一个运营计划,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 18 个月运营的目标。但作为一个原因,无法衡量它的完成度与百分比,我们只能说我们一直在路上,痛苦而快乐。
李:《艺极》成立于 2014 年,真正开始运营是在 2015 年,2016 年是我们第二年,2015 年我们很幸运,与艺人袁北北合作的第一个小怪兽项目效果更好,在此基础上,积累了一批核心种子用户,同时,在“艺极”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个新的怪兽品牌。我们设法度过了第一年,并有一些储蓄,即使我们没有任何收益,这也将使我们能够在今年继续增长。这就是我们对第一个三年计划的期望。目前,我们只能说我们去年做到了,今年的目标不是营利性的,而是完美的。
Hi:您近期的目标是什么?
徐:提升“艺云图谱”应用的用户体验。
李:今年的目标是通过艺术收藏平台,与更多有趣的艺术家合作进行艺术项目,通过这些艺术项目,让更多的普通人走近和了解艺术,从而实现“人人都是艺术家”的人生理念。并不是普通人真的想成为艺术家,而是生活本身,包括个人本身,都可以非常艺术。在执行力方面,我们今年有 4 个艺术家项目,都是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的。希望今年之后,可以通过艺术项目带动更多有趣的方向。
Hi:你有什么想对有商业想法的媒体人说的吗?
徐:我们不要把这些转变和调整看得太悲剧化,人生这么长,中国有那么多机会,一切都才刚刚开始。
李:我在媒体工作了很长时间,容易有指点点的问题,感觉这个搞不惯,看不起那个,最后自己动手的时候,满是漏洞,容易出现文艺病。其实,这也是媒体人最大的优势,如果能“用文艺的语气做扎实的事情”。许多成功转型的媒体人确实因此而成功。所谓“筑梦,踏踏实”。
图/徐宁、李东丽,本刊资料室
如果您喜欢微信的内容,请点击右上角的“分享到朋友圈”
如果您喜欢Hi Art,请点击右上角的“查看公众号”关注
官方微信号:hiart308309